城镇化不能唱空城计

  【智慧城市】在中央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战略指引下,各地积极规划建设新城镇,一些地方制定了不低的城镇化率增长目标。但是,不少地方在新城镇建设过程中,仍偏重开发建设而未能审“市”度“产”,出现产业空心化,甚至空城现象。
  
  在国际经济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的中国,同时也是产业大规模转移的显性期,产业工人迁徙潮涌。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部门必须提前考量应对动态的产业转移进程与静态的城镇规划之间的矛盾。
  
  遗憾的是,一些城市仍然一味地扩张城市建设规模。不是通过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立足自身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而是拍脑门“筑巢引凤”,不想凤飞去了别家,沦为空巢,结果硬着头皮拼凑几家本地企业勉强搭建“草台”产业园。
  
  全国呈现出来的形态是,城市规划“千城一面”,“高科技”、“文化”、“创意”等产业规划雄心勃勃,但许多欠发达地区根本没有配套的高科技产业基础和科研能力支撑。直接的后果是,一些地方产业园区冷冷清清,新城沦为鬼城,造成资源环境的巨大浪费。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一些地方对新型城镇化换汤不换药,仍以GDP、招商引资为政府考核主要指标,投资扩张冲动造城;追求城镇化率数字指标,热衷于建园区、争项目。致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长速度3倍于城镇化速度。二是片面理解新型城镇化,把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建设。注重城市表面建设,修路建高楼大厦,追求地标性建筑,而不是从提升城市内在功能上花力气做文章。
  
  从产业发展来看,一方面,当前许多产业已经呈现严重过剩的局面;另一方面,一些行业全国各地四处开花,散、乱、小,形不成竞争合力。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是重要支撑,必须做好产城融合这篇大文章。以人为本,因城而异,因地制宜,研究产业对人的带动作用,防止新城镇建设过程中产业和园区空心化。
  
  以人为本,因城而异,意味着城镇化率并非越高越好。“大跃进”式的城镇化不是健康的城镇化。低效的投资带不来真实的内需,更形不成有质量的增长。以人为本还意味着下决心破解城镇化进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建立健全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农业人口跨地转移进城的成本分担机制等。总之,必须摒弃靠水泥砖块堆砌的伪城镇化。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3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