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爆炸性增长 分成问题仍存在

  【智慧城市】12月中旬,央行正式发布中国金融移动支付五大类35项技术标准。尽管并未指明采用13.56MHz还是2.4GHz频率标准,但产业链信号已经明晰,移动标准之争终于告一段落。
  
  接下来,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势必加速。在12月6日召开的“2012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年会”上,三大运营商均有实质性表态,将按照公司自身步伐以NFC手机为载体大规模发展用户。
  
  “过去只是探路期,各种移动支付方案都要试,现在运营商已经明确了方向。对运营商来说,2013年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将以NFC-SWP模式为切入点大举进入移动支付领域。”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产品规划部总经理左宗明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称。
  
  今年6月,过去一直主导2.4GHz频率标准的中国移动,转而与中国银联达成合作协议,确定了13.56MHz作为移动近程支付的标准,移动支付标准走向明朗。
  
  不过,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格局仍远未落定,上游银行、银联,中游三大运营商,下游NFC终端厂商、智能卡供应商,现在都竭尽所能地凸显各自在产业链上的重要性,争夺移动支付市场蛋糕。一位第三方支付企业人士明确表示不看好运营商未来在其中的位置,“看不出他们凭什么能主导”。
  
  运营商也在转换思路。中国联通沃易付总经理戴任飞在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上尚未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出现,各方需要共同寻找一个利益平衡点。“移动支付的时间窗口只有3-5年,当务之急是将这块市场做起来,蛋糕做大了,分成自然水涨船高。”
  
  近场支付激进起步

  
  近年来,远程支付爆发式增长,而近场支付一直如温吞水。这种节奏在今年年底被打破了。11月26日,中国联通与招商银行联合推出国内首款基于NFC-SWP模式的近场手机支付产品——“联通招行手机钱包”,被业内视为近场支付加速的先兆。
  
  紧接着,中国移动在12月5日召开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基于NFC-SWP的手机钱包移动支付产品,正式推出了多应用开放平台,并且完成了NFC手机、NFC-SWP客户端的开发上线。12月18日,江苏电信与招行南京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出了NFC-SWP模式的“招银天翼联名卡”手机钱包业务。
  
  NFC是一种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根据移动支付安全芯片位置的不同,目前,该技术用于移动支付主要包括三种解决方案:置于手机硬件的全终端方案、置于SIM卡的NFC-SWP方案及置于SD卡的NFC-SD卡方案。
  
  财新记者获悉,截至2012年9月,中国移动注册移动支付用户超过6000万,年度累计交易额达250亿元,是上年交易额的2.5倍;中国电信官网数据也显示,旗下天翼支付公司预计全年用户数达到1400万户,合作商户超过1万户,累计交易额达到536亿元,同比增长2.33倍。但这些成绩大多数由远程支付所贡献,真正刷手机消费的交易额占比微小。
  
  艾瑞咨询分析师王维东介绍,移动支付细分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远程支付、短信支付以及近场支付。2012年,远程支付交易额增量特别高;短信支付交易额稳步增长;近场支付略有提升,但市场基础小、增长有限。他估计,目前远程支付、短信支付及近场支付的交易额比例约为10∶9∶1。
  
  中国移动于2011年10月19日在长沙正式发布了“中国移动·浦发银行手机钱包联名卡”,今年6月双方又力推基于NFC手机的联名卡。但据左宗明透露,这款产品在湖南、浙江几个试点省份的发卡量仅有几十万张,相较于移动上亿用户微不足道。
  
  天翼支付公司内部人士对财新记者坦言,过去,尽管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与银联都有合作,但在2011年以前,单纯将银行卡集成在手机里面,运营商看不到自己合理的利益,都没有大力去推,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的试点效果不彰。
  
  近日,戴任飞明确告诉财新记者,NFC-SWP方案是通用开放的国际标准,中国联通已经选择该方案发展移动支付,同时也会跟踪其他方案的进展,“中国联通明年将积极布局近场支付,甚至可以说是激进的态度”。
  
  “三大运营商的发展路径都差不多,NFC-SWP方案将来会是主流,这是运营商的共识。”左宗明表示,中国移动基于NFC-SWP方案的产品已研制成功,将在明年3月推出,先在12省市进行试点,预计明年将实现全国NFC手机钱包的商用。
  
  盛华电讯主要为中国移动提供SIM卡。盛华电讯总经理助理冼欧告诉财新记者,伴随着发卡的实质性动作,今年运营商态度明显积极得多,“以前去各省分公司谈合作,还只是锦上添花的事,今年一提移动支付,各省分公司都很主动,估计以后还可能纳入KPI考核。”广发证券一位分析师也认为,三大运营商在NFC-SWP方案上基本达成一致,明年在近场支付领域的步伐肯定会加快。
  
  艾瑞咨询预计,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总额为481.4亿元,用户规模1.9亿户,但2013年这两项规模将分别达到2000亿元和4.8亿户。
  
  合作成主流
  

  在戴任飞看来,今年移动支付市场如此热闹,一是受到国外运营商积极布局移动支付的影响;二是国内移动支付手机终端、受理环境在变化。
  
  在移动支付领域走得飞快的美国运营商AT&T公司、T-Mobile及VerizonWireless,早在2010年即宣布组建合资公司ISIS,联合打造一张全国性的手机支付网络,并推出基于NFC手机的移动支付服务。随后更多国外运营商开始合力发展移动支付。在德国,沃达丰、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联合注册了mpass品牌的独立移动支付公司;在英国,沃达丰、西班牙电信和EverythingEverywhere组建合资公司Weve专门负责移动支付;在瑞典,Tele2、Telia、Telenor及3公司,这四家移动网络运营商亦大步挺进移动支付领域。
  
  国内移动支付的大环境也在悄然变化。戴任飞告诉财新记者,前两年只有一两款NFC手机,今年像三星、HTC、索尼都推出了支持NFC的产品,NFC手机终端呈几倍甚至十几倍增长。
  
  NFC手机厂商思路名扬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移动互联事业部总监孙意笑称,国内主要手机厂商譬如华为、中兴都在做NFC手机项目。而思路名扬的NFC手机早已向行业客户供货,目前已与直销和零售行业客户达成约200万台供货意向,实际出货10万台。
  
  根据中国移动规划,三星、HTC、华为、中兴、联想、酷派均将提供NFC-SWP模式的手机终端,预计2013年将销售1000多万台NFC手机。中国联通则要求3500元以上的定制手机全部要内置NFC的功能。
  
  至于受理环境,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在“2012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年会”上表示,截至目前,银联已经完成了106万台POS终端改造工作,完全覆盖了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四川、湖南等移动支付业务,“今年年底将基本覆盖重点地区、重点商圈”。
  
  根据华创证券研报,银联在年内预计改造120万台POS终端,其他商业银行的非接POS终端约有100万台,加上2010年以后新增的POS设备上基本都带有闪付功能,受理环境已大为改善。
  
  中国移动还与30多个城市的公共交通相关部门达成协议,将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等重点城市启动应用环境的试点。中国移动还将发布具有超过500K存储空间、带NFC功能的SIM卡,逐步对移动用户发放。
  
  这些都给移动支付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运营商做移动支付的思维应由主导全产业链转向联合提供服务,这才是移动支付破局的关键。
  
  一位日信证券行业分析师告诉财新记者,过去,中国移动主导2.4GHz频率标准和银联力推13.56MHz标准,在这两大支付标准之下,各自为政发展出了多种移动支付解决方案。背后隐藏着各方意欲掌握移动支付产业链主导权的野心,导致了移动支付发展拖延。一位中国移动高管坦承,“耗费了太多时间在技术问题上。”
  
  孙意笑告诉财新记者,去年大家都不敢贸然投资,也不可能大规模生产NFC手机。从2012年年初开始,尽管2.4GHz移动支付标准仍在申报,但实际上业内已基本认可13.56MHZ标准,2.4GHz标准只可在封闭环境下应用。“明确大方向之后,产业链才开始真正动起来,推动运营商向前迈进。”
  
  2012年6月21日,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达成合作协议,确定未来将以手机SIM卡等为银行卡账户载体,同时确定了13.56MHz作为移动近程支付的频率标准。
  
  “这一方面表明中国移动看清自身基于现有的监管政策、金融政策,不可能像日本DOCOMO那样做自有银行,只能放弃2.4GHz标准,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移动主导全产业链的思维发生转变,更加开放合作。”王维东认为。
  
  分成还是问题

  
  真正的利益分配抢夺战拉开帷幕。一直以来,移动支付获得收益的焦点集中在收单手续费、沉淀资金利息。据王维东介绍,按照一般信用卡分账方式,发卡行、收单行、银联三方的收单手续费分配比例是7∶2∶1;而沉淀资金利息则属于用户账户的开户机构——这是谁都想吃的一块大肥肉,也是当初运营商坚持要做自有账户的原因。
  
  不过,现在运营商想法已经变了。戴任飞明确告诉财新记者,自有账户是移动支付最大的利益所在,但是对运营商来说,要做好自有账户也是最难的。一旦做了自有账户,运营商很容易和其他合作伙伴形成竞争,这可能对未来合作造成负面影响。
  
  戴任飞表示,中国联通主要还是依托银联的受理网络,一方面有利于中国联通的移动支付迅速推开;另一方面也可避免二次投资、重复建设,浪费整个社会的资源。
  
  左宗明亦称,中国移动也不会大规模布放自有POS终端。在与中国银联达成的协议中,银联主要负责金融层面的管理、合作商户的发展等,中国移动则重点放在培养用户习惯、让更多用户使用NFC移动支付。他认为,这种合作并没有所谓的“谁向谁妥协”,只是在当前格局下各方利益达成某种平衡,各自做擅长的事。
  
  戴任飞告诉财新记者,目前移动支付并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上投入很大,中国联通至少投入了数十亿元,靠手续费分成远远不足覆盖成本。“现在,我们在考虑‘SIM卡空间租赁’这种商业模式,SIM卡空间毕竟有限,合作方缴纳一定费用后才可以进入。”
  
  中国移动也有类似设想,即将发布超过500K大容量的SIM卡,可容纳十多个应用。如若收取空间租赁费,既可弥补运营商的投入,也可作为衡量合作伙伴的标准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IC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晓枫在“2012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年会”上表示,运营商开放手机里的空间,银行账户植入到手机中,双方确实需要融合。“从理念上,我同意融合发展,但如果把租金定得很高,银行或其他合作方租不起,实际上也就没有开放。”
  
  在运营商、银行力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之际,终端厂商、支付卡制造商已不满足既有分成,悄悄加入到移动支付利益战局。盛华电讯总经理冼欧告诉财新记者,现在支付卡制造商与运营商的关系不再是一锤子买卖,卖多少卡就提多少钱,双方合作模式灵活多样,像盛华电讯这样的卡商也会提供用户后续维护等服务,“不同地区,运营商和卡商在用户维护上的贡献力度不一样,分成也不一样”。
  
  终端厂商的分成模式则更多元化。在思路名扬移动互联事业部总监孙意笑眼里,终端厂商尤其是以行业客户为主的NFC手机厂商,在手握几百万移动支付用户时,可以选择与某家银行合作,也可以选择与某家运营商合作,以此获得分成。他介绍,思路名扬已与广东联通达成合作,培育10万户移动支付用户。未来还将陆续向行业客户发出200万台NFC智能终端。
  
  “在利益分配中,运营商、银联肯定是第一梯队的受益者,卡商、终端厂商围绕它们提供服务,永远不会占到主导地位。”冼欧认为,关键的利益拉锯战仍将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中展开。
  
  左宗明坦言,移动支付与运营商的传统业务有很大不同,难以照搬运营商的固有优势。实际上囿于行业体制、监管政策等困难,运营商并不具备支付公司“基因”。“在移动支付行业,运营商算不上行业老大,只是刚刚起步的小弟,必须形成合力才能突围。”
  
  戴任飞也指出,“三大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绝对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一项给各自用户提供的新增服务,这一点在三大运营商之间已经达成共识。”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4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