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2012年底或突破400个

  【智慧城市】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治理的一种新理念,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小城市所接受和认同。这在我国表现的尤其明显。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相继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举措,到2012年底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极有可能突破400个。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IBM提出的。2008年11月,美国IBM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SamPalmisano)在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的演讲中,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2009年初,刚就任总统的奥巴马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圆桌会议,彭明盛借机说明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并得到奥巴马的欣赏。同年8月,IBM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报告中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虽然越来越为众人所知,但它究竟是什么,恐怕由于个人理解的差异或者看待问题角度的区别,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的答案。有人曾指出,“智慧城市”不过是IBM在全球经济危机时期,为了推销其产品和服务而适时提出的一个能够吸引眼球的概念,“智慧城市”与我们以往熟知的“电子城市”、“数字城市”、“信息城市”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它们都是通过运用ICT技术,使得政府服务更优,企业效率更高,人民生活更好,从而使得城市的整体运行更加顺畅。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完全准确。笔者个人以为,上述几个概念都属于城市信息化的范畴,但“智慧城市”比其他概念层次更高,前者是后者的高级阶段。它们之间的关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相类似。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必将是个长期的阶段,在此期间其概念是动态的,随着智慧城市的实践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其概念的内涵也将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那么,“智慧城市”的概念为什么会如此的炙手可热,全国有这么多的城市或在建设智慧城市、或在谋划智慧城市蓝图?笔者认为,除了IBM的大力推销和部分地区的盲目跟风,“智慧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顺势而生。
  
  一、城市转型的必然方向
  
  过去一个多世纪里,全球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城市化的历史。20世纪初,全球百万人口的城市仅有12个,城市人口占比仅为13%;到20世纪中叶,百万人口的城市增至83个,城市人口占比升至30%;2008年,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目前,百万人口城市已超过400个,其中有20个都市圈人口甚至超过千万。而且,全球城市化程度仍将继续提高。据估计,每周有100万世界各地的人们正在进入城市。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增加一倍,比重将超过70%.
  
  在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资源短缺、饮水卫生、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日益凸现,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享受良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提高生活的品质和舒适方面,他们对城市提供舒适宜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有效缓解这一矛盾,我们必须改变思路,应用新的措施和技术,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智慧城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很快成为众多城市发展的目标。
  
  二、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普遍低迷。从历史经验看,只有实施重大科技革新,形成投资发展新热点,才能引领全球经济彻底走出衰退风险。因此,当前探寻投资发展新热点,强化内生增长动力显得尤为迫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的增长始终快于大多数其他产业,它的发展大大带动了全球经济快速增长。而“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实质是在为全球信息产业寻找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智慧城市建设对信息产业具有关联效应和催化效应,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大量的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和智慧设备,并由此催生一大批新的智慧产业。为了振兴经济,美国新总统奥巴马接受了IBM“智慧地球”的理念,并将建设“智慧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无不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三、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全球城市化进展非常迅猛,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由于在城市化过程中所使用的信息技术不同,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不尽相同。互联网时代,“电子城市”、“数字城市”等无疑是时间各地热捧的对象。当前,随着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的不断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化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智慧城市”的理念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智慧城市是以先进信息技术和多网融合为依托,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因此,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超越“电子城市”、“数字城市”阶段向更高层次迈进的表现。
  
  四、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多属粗放型模式,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而在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人们必须寻求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使经济发展更具“智慧”.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会促进人们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在消费方式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消费、电视购物、远程服务等消费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实现成本节约与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和产业转型;在生产方式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将推动使用智慧技术,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管,改进监测、预警的手段和控制方法,从而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政府提效的必然途径
  
  传统的政府存在种种弊端:信息不透明、办事效率低、贪污腐败严重等等。近年来,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服务型政府”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一个合格的“服务型政府”必然是一个更便捷、更高效、更透明的“智慧政府”,而“智慧政府”有赖于“智慧城市”的建设。
  
  相对传统的人为行政管理和决策手段,“智慧城市”所提供的智慧化的城市服务手段,不仅带来了信息的公开透明,还可以大大提升政府执政能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决策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