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倾城 智能交通如何为城市排忧解难

  7月21日午后至22日凌晨,北京市普降特大暴雨。截至22日凌晨2时城区平均降雨量215毫米,这也是61年来北京经历的最大强降雨。官方数据显示,已有37人在北京大雨中丧生。暴雨之下,雨水汇集成汪洋,意外险象环生。城市内涝导致市民出行不便,智能交通何处发力,为城市洪讯解难?与此同时,为预防未来的暴雨灾害,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北京7月21日中午至22日凌晨的特大暴雨,为首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截至昨日17时,已致约190万人受灾,已发现因灾死亡37人。据初步统计,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四个历史罕见:北京暴雨致190万人受灾
  
  北京市在新闻通报中以四个“历史罕见”来形容此次降雨。首先,这次降雨总量之大历史罕见,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5毫米,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降雨过程。房山、城近郊区、平谷和顺义平均雨量均在200毫米以上;强降雨历时之长也是历史罕见,强降雨一直持续近16小时;局部雨强之大历史罕见。全市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为460毫米,接近500年一遇,城区最大点石景山模式口328毫米,达到百年一遇;小时降雨超70毫米的站数多达20个;另外,降雨导致的局部洪水之巨也是历史罕见。
  
  智能交通紧急疏:导助力汛期交通安全
  
  这个夏天,从北到南,由东至西,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智能交通如何助力,缓解城市汛情?
  
  继7月初发生入汛以来最强局部强降雨天气后,各大城市部分道路和低洼易淹区出现积水,个别区域发生局部内涝,给市民的安全顺畅出行造成严重影响。为进一步做好强降雨天气道路交通应急疏导保障工作,不仅要求各级交警单位做好应急准备,确保恶劣天气条件下的交通保障工作。期间,将突出平安城市天网视频监控的作用,及时发现下穿隧道和立交桥等重点路段的险情。
  
  当强降雨导致交通中断时,为防止发生局部瘫痪性交通拥堵,将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并运用天网视频监控,发现恶劣天气引发的路段树木倾倒、交通隔离设施受损、信号灯停电故障、下穿隧道和立交桥积水等情况,及时通报园林、城管、电力、水务等职能部门积极处置,快速排除道路险情,消除交通安全隐患,恢复道路通行秩序。
  
  (一)预设早晚高峰潮汐车道
  
  北京研究预设早晚高峰潮汐车道,所谓交通“潮汐现象”,即每天早晨进入中心城区方向交通流量大,出城方向则流量小;晚上出城方向交通流量大,进城方向则流量小,这样的一种交通现象。刘小明表示,作为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之一,本市将完善轨道交通车站引导标识系统,研究早晚高峰进出城主要放射线设置潮汐车道的可行性。
  
  据了解,“潮汐车道”是指根据早晚交通流量不同情况,对有条件的道路,试点开辟潮汐车道,通过车道灯的指示方向变化,控制主干道车道行驶方向,来调整车道数,提高车道使用效率。比如,早晨从城外往城里走的车多,就可以通过增加某一道路进城方向车道、减少出城方向车道的方式,缓解交通压力,疏导交通。晚高峰时分则可以采取与之相反的车道调配疏导车辆出城。
  
  (二)拥堵应急保障预案
  
  制订出台中心城交通严重拥堵应急保障预案,建立交通拥堵分级响应机制,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安全防范和极端天气条件下道路交通保障两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提高应对轨道交通大客流冲击和确保道路交通运行状况的能力。
  
  通过实时发布动态交通信息,诱导出行者合理选择出行路线,均衡路网流量,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常发性、规律性交通拥堵。本市将建设1700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和公共优先控制系统,增加交通综合监测、视频监控、违法检测、诱导显示屏等设备。
  
  轨道交通作为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工具,保障安全是重中之重,要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相关项目。中心城市针对极端天气的应急措施,现在属于被动的应对,而非主动的防范。从近期的几场暴雨也可以看出,在预警之后并未对学校和大型单位采取提前放假等措施,而是在堵得水泄不通的时候才采取补救措施,从中暴露出应对极端天气准备不足的问题。总之,除了不可预料的事件以外,对于可预料事件来说,事前预防重于事后应对。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6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