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电网标准抢先 技术仍需迎头赶上(图)

        令全球向往的理想技术

  智能电网是指在电力系统中结合智能电表和信息通信网,使电力控制站与家庭、大厦等末端用户之间能够交换电力供求信息的机制。

  这种机制的一大优点在于需求响应。

  日本大地震后,关东和东北地区通过实施计划停电和限电令等措施克服了电力短缺。

  而如果建成了智能电网,在电力可能紧张之时,电力公司的中央控制站就会控制各家庭空调的设定温度,通过远程调整电器的耗电避免停电。很可能无需让需求方承担过多的负担,就能避免最坏事态的发生。

  在此之前,日本准备的发电容量(发电站)完全能够应付一年只有几次的高峰需求,但是因地震情况发生了变化。可说是越与全球接轨,智能电网对于日本的必需性也越高。

  智能电网也有助于解决大量采用可再生能源带来的问题。这对于今后的日本来说也是一个重点。

  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多种多样,以风力和光伏发电为例,发电量无法保持恒定。在无风天和阴天虽然无法发电,但在天气适宜的时候也会产生巨大量的电力。要想以堪比传统发电站的比例,把这些电源大量接入电力系统,有个课题必须予以解决。

  那就是需求与供应的匹配。在日本,平常连接插座使用的电力频率为东日本50Hz,西日本60Hz。要想正确驱动电子产品,这个数字必须一直保持固定。

  但是供给小于需求时频率就会降低,相反供给大于需求时频率就会增大。如果不匹配的情况扩大,就会导致系统本身的不稳定,从而酿成事故。在此之前,发电方一直是依次控制供应量,使其与需求保持一致,但可再生能源增加后,控制会变得困难。

  智能电网将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撒手锏。以太阳暴晒,发电处于过剩状态为例。这时,通信功能会搜索普通家庭中处于待机状态的电动汽车,自动利用剩余的低价电力充电。相反,当电力不足时,如果急需电力,也可以多花点钱购买。

  制定战略面面俱到的日本

  被称为理想技术的智能电网对发达国家来说也是巨大的商机。当然,全球正展开着激烈的标准化竞争。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的活动。该研究院通过与美国电力、电子领域的标准团体IEEE合作,确定重要的要素技术,已经制定了不少美国标准。IEEE标准只要在国际投票中赢得赞成,就可以升格为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这就是美国的战略。

  另一方面,对于国际标准化团体IEC来说,智能电网是看家本领,该组织在标准管理局(SMB)下设直属的SG3单元,从3年前就开始研究智能电网的标准化。SG(StrategicGroup)位于专业委员会(TC)之上,是决定TC制定什么标准,或者为建立新TC汇总相关战略的委员会。电力大国法国获得这一重要SG3的议长职位。

  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技术大国”日本的得意领域。因此,从几年前开始,日本就在经济产业省的主导下,在国内设置了“IECSG3”的承办组织,并派出日本代表与美国NIST也建立了密切关系。众多企业积极参与探讨,抽选出数十个技术领域,逐步建立起了由什么组织,以什么流程,通过什么国际协调,提出什么内容的日本标准化战略。

  但是,2011年11月发生了令人吃惊的情况。请看下面的图像。图上是IEC的网站。IEC成立了“PC118”专业委员会。名称里竟然是“智能电网接口(Smartgriduserinterface)”字样。

  中国突然提议成立了专业委员会“PC118”。秘书处自然也就设在了中国。既然已经成立,作为极其重要的TC,日本等21个国家已经表明参加。

  顺便一提,“PC”是ProjectCommittee的缩写,虽然是指为制定一项标准而成立的短期专业委员会,但中国已经表明,将来要使其升级为TC,更加广泛、长期地从事标准化活动。

  “PC118”是围绕需求响应所需的接口技术,规定智能家庭、智能大厦、分散电源、蓄电池、电动汽车等主要要素的要求事项,管理试验方法等等。对日本来说,这简直就是“到手的鸭子飞走了”。

  日本被占先的原因

  笔者并不是要追究其中的对错。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是技术发达国家。甚至拥有能够使无人宇宙飞船成功对接的技术。仅就电力系统来说是世界最大的成长市场。由兼具顶级技术和顶级市场的国家引领世界毫无问题。

  但是,如果是经常光临本专栏的读者,恐怕会有下面的感想。

  为什么日本被占了先?

  笔者所属的企业作为日本的成员之一,做出了长期努力。但我们也在反省自己是否太过拘泥于技术人员的正统步骤。

  也就是开发原创技术,通过验证试验确认可行性,准备充分之后提出标准化建议。一点一滴地踏实进取。

  在标准化竞争中,日本难道不该像中国那样,凭借灵活且大胆的设想,首先提出方案吗?

  从各国最近的标准化动态来看,中国这种步骤反而更加普遍。技术没有保证,能否实现也不得而知(有些现在甚至不可能实现),即使如此,也会首先确立起国际标准。或者是在本国领导下单纯建立委员会。其目的是在未来,当时机成熟之时,或者是发展成技术竞争和业务竞争之时,发挥对世界的领导能力。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的技术人员必须改变思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永远无法战胜像中国一般灵活机敏的“列强”。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8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