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要避免数字城市的老路

从2010年以来,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就开始热闹,从科技部的论坛到工信部、中国工程院的5大试点建设,到最近又出现了较大的动静:首先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2012年底下发《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让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在已有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基础上探索“智慧城市”的新模式与新经验;然后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导在2013年1月29日发布国家“智慧城市”的首批试点,一下子就涵盖了90个试点城市(区、镇),给国内电子政务和IT界打了一针“兴奋剂”,以至于《人民日报》马上刊发了一篇《智慧城市莫虚热》的评论文章来给大家“降温散火”。不同部委之间,都似乎在“智慧城市”这块蛋糕上看到了美妙的前景和巨额的投资,对于各种试点和宣传,也就格外的关心。

然而,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我们需要特别警惕的是莫走了“数字城市”曾经的那条老路:1998年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并被引入中国,2000年“二十一世纪数字城市论坛”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数字城市建设开始进入摸索和推进阶段,但人们对于什么是数字城市以及建设内容存在不同的认识。一种看法将“数字城市”等同为“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由城管部门主导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它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将城市辖区划分成为单元网格,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但在2005年以后,随着政务网建设的推进和各部门内部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政府越来越希望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使用来自不同部门的数据与信息。但这些信息之前的存储方式、数据来源和采集时间段均不一致,实现标准与规范也各不相同,城市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信息基础框架设施来满足更多政府部门的应用需求,这是“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意识转变和建设内容的变革。从此,人们不再将“数字城市”当做是某种城管系统或某个部门的信息系统,而是将其理解为城市信息化的总称,而地理空间信息框架被认为是数字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

由于普遍缺乏顶层设计,这一转变过程中已经遗留下了无数封闭和无用的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孤岛”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现象,不同部门之间的系统信息无法连通,甚至同一部门的系统之间彼此隔离,造成了大量的投资被浪费,许多系统使用不久便因为数据更新不及时等原因被废弃,这一教训较为深刻。也正是从那时起,地理信息领域花了很长的时间和努力,才让其它部门意识到空间位置是不同类型数据和信息最天然的连接纽带,地图可以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载体被许多行业的业务系统所接受。

时光荏苒,现在又到了“智慧城市”的时间,尽管对这个词汇仍然有争议,然而大家对IBM提出的四大特征“全面物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都比较认可,这十六个字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没有那么容易落地。尽管它一开始就提出“物联”与“整合”,然而一哄而上的各种试点,除测绘行业将建设内容在“时空信息”上,其余的各类都没有提出明确和可操作的建设要求和目标,在缺乏建设内容共识的情况下,每个部门都在建自己的所谓“智慧应用”,其建设过程难保不再入歧途,这正是我们需要警惕和避免的。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xueshudongtai/5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智慧城市
上一篇 2013 年 4 月 11 日
下一篇 2013 年 4 月 11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