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如何消除老龄鸿沟?

尽量把关联性的应用放到一个APP中,如只需一个“智慧医疗”应用就可以“就医看病”;在应用设计上,界面尽量简洁化,多用大图标和大字体;同时,操作尽量多用点击和滑动;交互上尽量少用文本信息和文字输入,多用语音交互。

 

构建起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老年人进行知识的普及,应用的教学,操作的演示。

 

基于未来老年人的居住模式、生活环境等情形所发生的变化,智慧养老进行设计、调整和创新,进而推出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订制,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特别是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

 

据有关推算,2014年末中国老年人口的互联网使用比例仅为7.3%左右,到2030年时才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口成为网民,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的互联网却成为一条深深的“数字鸿沟”阻挡老年人过上智能出行、智慧医疗、多媒体助老等便捷的智慧生活,有违智慧城市以人为本的建设宗旨。而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高潮期,并将一直持续到21世纪中叶,那么,如何让老年人一个都不掉队,过上幸福无忧的智慧生活,自然成为“十三五”时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亟须破解的重要命题。为此,中国城市报记者邀请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副会长刘鹏二位专家予以答疑解惑。

数字鸿沟让老年人望而却步

据悉,智能手机、智慧终端、智慧社区……城市生活越来越靠“屏”走天下,可挤在手机屏、电脑屏、电视点播屏前的几乎清一色都是年轻人。现在满屏都是APP显然不适合老年人。以智慧医疗为例,挂号、看病、缴费、电子病历、健康档案都分散在各个APP中,老人看一次病得“周游”一遍手机应用,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数字负担”过重。

中国城市报:当前智慧应用对老年人存在哪些障碍?这些老年人的阅历背景具有哪些特点?

刘鹏:对于老年人而言,这些智慧应用主要的障碍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上,老年人的生理机能、视听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下降,传统思想和方式难以改变,对新事物的排斥心态等都会妨碍其接受当前的智慧应用;主观上,就是兴趣、爱好和需求层面的问题,这些老年人可能本身对电子产品就缺乏兴趣爱好,加之没有上手使用的机会和急切的需求引导,就会让他们毫不关注,也不会去尝试这些新型智慧应用。其实,并非所有的老年人都存在使用智慧应用的障碍,有不少我们称之为“新潮老人”的群体,他们使用智能手机甚至比大部分的年轻人还要利索,这也是心态和兴趣爱好使然。只有受制于传统思维和阅历的束缚或是由于经济条件、兴趣爱好所限的老人,大半辈子生活在缺少电子产品的世界里,小家庭的农耕思想根深蒂固,电视机很可能是这些老人接触最多的电子类设备,对电脑、手机这类新型电子产品他们觉得难以学会,怕不安全,感觉昂贵,缺乏爱好等。

 

中国城市报:如何建立起帮扶老年人应用网络技术的科普机制和社区环境?

刘鹏:帮扶老人应用网络技术需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思想上通过社区办事人员或者志愿者的悉心指导和访问等途径,逐步消除他们排斥新事务的心态,引导他们多体验多享受智能应用给其生活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应该加强构建社区的科普环境,通过组织老年学校、老年社区活动,开展普及智慧网络应用的宣传、讲座活动。同时,应该通过社区或者街道,建设一些智慧养老体验店,让老年人和子女可以真正设身处地感受和体验智慧养老给他们带去的便利和享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从根本上帮扶老年人接受新生事物的最佳方式。

从“心”消除老人“数字恐惧”

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总裁蔡小庆指出,老年人对新事物有一种天然的距离感乃至恐惧感,怕学不会网络,担心网络不安全,心疼流量费钱。

 

中国城市报:如何消除老年人心理上的“数字恐惧”?

刘鹏:老年人的“数字恐惧”主要源自没有真正去体验并融入网络世界。老年人和年轻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不同的成长环境,在老年人学习成长的年代,这些新鲜事物根本不存在,而让一点基础都没有的老人去学习接触网络、智慧应用这些新事物,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此,首先应该加强对中老年人网络知识的公益培训力度,在老年大学、社区开展免费培训指导,建立智慧养老体验店等;其次,应该帮助老年人在智能设备和应用中找到他们的兴趣点,如通过下棋、炒股、视频聊天、抢红包、朋友圈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自愿而快乐地接受并逐步掌握这些新鲜事物。最后,应当大力倡导子女向长辈普及网络知识,毕竟任何其他人的讲述,都不及子女耐心细心贴心地指导,如此才能逐步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中国城市报:如何研发适合老年人易学、易用的闭环式智慧应用?

刘鹏:为老年人设计易学易用的APP,利于推广和普及智慧养老的应用。

 

首先,尽量把关联性的应用放到一个APP中,避免出现挂号、看病、缴费、病历分散在若干个APP中,这样可以避免老年人遍历各种手机应用的尴尬,如只需一个“智慧医疗”应用就可以“就医看病”;其次,在应用设计上,界面尽量简洁化,多用大图标和大字体;同时,操作尽量多用点击和滑动,避免复杂的多手势操作,并要配置操作演示介绍,可以让老年人随时点击观看学习;最后,在交互上尽量少用文本信息和文字输入,多用语音交互。类似南京云创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技术,就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语音识别,深度学习挖掘他们的需求,不断完善智能应用,只有如此有针对性的APP,才能让老年人逐步接受并开始享受智慧应用给他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加快智慧养老步伐
中国城市报:通过智能化手段来促进和完善老人独立、健康生活,发展智能化养老将是老年人生活的必然趋势。目前绝大多数老龄人口还是受传统养老模式的影响,以子女养老、机构养老为核心,在推进新兴的智能养老战略时,国家和社会应做好怎样的顶层设计和政策落地?

宁家骏:智慧养老必须基于未来老年人的居住模式、生活环境等情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设计、调整和创新。今后的智慧养老设计需要紧密结合中国未来老年人的新特点进行调整,才能引导中国的智慧养老健康发展,因为今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具有更高的知识文化水平,他们更需要智慧养老的创新服务。

 

刘鹏: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终端、智能应用的智能养老模式如要真正落地,实现服务好老年人的最终目标,就需要构建起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老年人进行知识的普及,应用的教学,操作的演示。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来构建起养老企业与百姓家庭之间的桥梁,同时,也需要对这些养老企业进行专业化评估;只有符合相关要求和标准,切实以老年人利益为主的企业机构,才能真正地将智能养老战略从理论推向实践,让国家的各类养老政策落在实处。

 

中国城市报:养老企业正成为推进智慧养老战略的主力军,如何根据老龄群体的身心特点、生活需求创新养老思路和智慧应用,逐渐让智能养老走进老龄群体的生活?

刘鹏:养老企业要认真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开发更贴合老年人使用习惯的智慧养老应用。同时,还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这一行业,用他们的真心热心为老年人带去智慧养老的理念与应用,用他们的细心耐心为老年人带去智慧养老的体验与指导,用他们的才智创新为老年人带去智慧养老的推进和落地。

 

中国城市报:未来二三十年,基本掌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新一代”老年人步入养老大军,并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不断流动迁徙,智慧养老将如何适应这一新特点和新趋势?

宁家骏:从“十三五”开始,智慧养老必须更加积极地运用现代技术,因时制宜地推出适应新时期解决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的创新路径,通过互联、物联以及智能等信息技术集成,融入“互联网+”理念,解决好老年人的居家生活能力延展,改善居家生活质量。同时,智慧养老还应推出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订制,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特别是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老年人口知识技能的提升,必然能够为智慧养老提供更坚实的实施基础。

原创文章,作者:冰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29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