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视成客厅核心 千亿产业链逐步完善

  随着"三网"和"4C"融合大潮的稳步推进,包括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平板电脑等在内的智能终端技术和诸多云计算应用,正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以智能电视、移动互联网、3D拟真视频游戏、远距离医疗服务等融合业务为特色的数字家庭网络娱乐与个人生活应用将成为未来智能终端市场需求的突破点。"智能"生活不再是"虚无缥缈",而是越来越让人们可以真实地看到、听到、体验到、享受到。智能应用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政策利好催生智能终端应用新蓝海
  
  2012年年初,工信部公布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十二五"末,以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为主的视听产业销售产值比2010年翻番,达到2万亿元,出口额达到1000亿美元,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智能终端及应用开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必定为智能产品设备、网络设备、应用技术及软件开发、芯片及解决方案、网络运营等方面的商家带来巨大商机。
  
  去年年底,国家广电总局下发《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即广电总局181号文件),进一步规范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内容监管细则,要求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平台只能接入到总局批准设立的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上(目前为7家,包括CNTV、百视通、华数、湖南广电、南方传媒、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鼓励和引导互联网电视运营,为智能和互联网电视的发展打开了政策空间。
  
  在国家大的产业政策利好的推动下,技术飞速发展、内容不断涌现、产品推陈出新、应用日新月异,手机、电视、平板电脑、PC等终端应用不断相互借力,应用的多屏融合已经成为消费终端必然的发展方向。
  
  智能电视产业链逐渐完善
  
  毫无疑问,智能电视将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爆发性市场。不但如海信、海尔、长虹、三星、创维、康佳、LG等传统的彩电企业已纷纷试水,苹果、谷歌(微博)、惠普、联想等IT和互联网巨头均对其虎视眈眈。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公司康卡斯特去年宣布,与"脸谱"、英特尔等互联网和科技公司联手研发智能电视"MyTV",并把具有高清视频通话功能的网络电话Skype引入其中。在2012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谷歌跨界力推此前发布的谷歌TV,而一直以来被作为消费电子终端产品风向标的苹果也将在年内推出完整版的苹果智能电视,而iPhone和iPad也将成为苹果智能电视的融合应用平台。
  
  全球市场智能电视的增长都将十分惊人。据来自中国数字家庭产业联盟的数据,2012年中国智能电视市场有望达到600万台,渗透率达15%;IDC预计,2011年至2015年,中国智能电视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60%。
  
  目前,从智能电视的产业链来看,政策标准、硬件/软件技术和产品方案、内容应用和业务运营等诸多环节正在逐步地完善,一大批优秀的应用也呼之欲出。
  
  在技术端,不但如英特尔、微软、ARM、海思、联发科、晨星、意法半导体等传统技术供应商纷纷推出芯片和软件解决方案,而且3D、手势识别、语音控制、多平互动等一批崭新的显示和人机交互技术也加入进来,为智能电视平台上的应用带来了质的飞跃。
  
  面对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行业内骨干企业纷纷联合,由TCL、长虹、海信三家智能终端龙头企业按照"自愿、平等、合作"的原则发起、组织的技术共同体中国智能多媒体终端技术联盟,围绕智能终端产业链相关技术和服务,开展联合研发、推广应用、产业标准化、产业链建设等工作,走上了合作共赢的道路。
  
  从应用端来看,家庭教育、游戏娱乐、互联网影视、多屏互动是智能电视上主要的应用类型,而一些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的成熟应用也有望移植到电视平台上。在内容和运营端,欢网、乐视网等内容提供和运营商也在不遗余力地丰富和拓展智能电视的互联网应用。
  
  三方合作共赴智能电视应用美好"钱途"
  
  "智能电视应用将是投资人和开发者的下一个上千亿的金矿。"著名天使投资人、奇虎集团董事长周鸿祎(微博)如是断言。此言一语道出了智能电视应用所蕴含的巨大市场机遇。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智能电视上的应用偏少,尤其是优秀的应用更是匮乏。一方面是用户巨大的需求和彩电企业的齐力推动,另一方面是有着丰富智能终端开发经验的庞大的开发者队伍,而经常挂在资金并不匮乏的投资界人士口中的口头禅却普遍是"找好项目难",有钱投不出去。
  
  究其原因,一是众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应用开发者并不真正了解智能电视平台的应用特点和用户需求;而智能电视厂商虽然拥有平台,了解用户的应用需求,却往往缺少高水平和有创意的应用开发团队。同时,资金方面的短缺又可能成为双方共同的短板。
  
  而如何避免移动互联网端Android野蛮式增长在造就了巨大的应用市场却又赚不到钱的尴尬局面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目前在智能电视应用开发领域还缺少利益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只有三方联手,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将巨大的需求势能释放为应用动能,共同推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6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