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电网效益框架和效益评估

  建设智能电网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电力系统而言,能够提高电网资产利用效率,提升电网输送能力,降低输电损耗,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减少停电损失。对于用户而言,能够提高终端用电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获得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促进节约用电,减少电费支出。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利于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优化电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推动电动汽车等产业的发展,增加终端电能消费,实现减排效益。对于相关产业而言,有利于促进装备制造和信息通信等行业的技术升级,为占领世界相关领域的技术制高点提供平台,同时促进新产品开发和新服务市场的形成,进而有力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国外效益评估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很多研究单位和组织都在对智能电网建设与发展所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估,并且侧重点也很不相同,有侧重于经济上的投资效益,有侧重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还有的侧重于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等。

  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分别在2003年和2010年对智能电网发展效益进行了评估,2003年的报告主要侧重于:到2020年,智能电网的效益是通过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侧等各个环节所带来的潜在的经济效益。2010年的报告则侧重于:智能电网对于节约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量的评估,通过减少电力系统的碳影响减缓气候变化的内在目标。

  2004年,兰德咨询公司从发电、输配电、终端用户和社会效益等侧面对智能电网技术的效益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评估,在设定的五种情境下,采用智能电网渗透率的模型进行分析评估。圣地亚哥大学能源政策创新中心的评估报告(2006年)主要是确定圣地亚哥地区智能电网技术的可行性和战略的成本效益。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2007年)采用效益分类的方法,分析了建设智能电网的主要的效益来源。科马公司(2009年)分析了智能电网的建设阶段(2009~2012年)和稳定阶段(2013~2018年),所创造的社会就业数量的变化情况。

  中国智能电网效益框架

  我国相关机构对于智能电网发展所带来的效益评估,首先是通过建立的模型和方法,结合我国2009年、2010年的电力供需分析研究,以及我国电力发展规划,预测出到2020年我国在传统电网发展情景和智能电网发展情景下的能源需求情况,比较两种情境,来分析发展智能电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节能减排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智能电网效益中采用的电力供需研究的模型和方法,主要是对宏观经济、宏观政策、能源供需、电力与经济关系、电力供应、电力需求、电力供需平衡等方面进行研究,包括分析、预测、预警、模拟试验等功能。

  动态均衡模型是在静态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适当的动态属性,从而分析了智能电网建设投资对社会相关行业的产出拉动和就业带动作用。智能电网渗透率模型是为了评价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电力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影响。

  智能电网渗透率模型是对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发/输/配/用等各个环节的成熟程度和应用规模的一个综合评价指数。渗透率与很多因素相关,如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速度及其稳定输送容量、风力发电等各种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以及电网实际消纳的电量、电动汽车的市场保有量、充电站数量及其与电网的协调运行程度、大规模储能电站技术成熟度及其实际装机容量、电力市场的发展成熟度、阶梯电价实时电价的改革与实施进度、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程度等。这里既有技术因素,也有政策因素。

  通过建立研究模型,对电网产业链环节的经济效益、节能效益、减排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估,其中发电侧包括4个经济效益指标和3个节能减排效益指标,输配电侧包括5个经济效益指标和2个节能减排效益指标,用电侧包括4个经济效益指标和4个节能减排效益指标,在社会效益方面是侧重于智能电网技术在各行各业产生的利益,包括智能电网发展对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电力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促进作用等间接社会效益。

  根据我国中长期电力需求,从智能化程度、网架结构、电源结构与布局构建“传统电网”与“智能电网” 两种电力系统发展情景。通过建立的模型,比较分析两种电力系统发展情景下发电成本、系统装机投资、环境效益的差异性。再根据我国传统电网的发展和对智能电网的规划,依照我国电网的发展规律及综合因素考虑,预测我国传统电网发展情景和智能电网发展情景下每一年的全社会用电量和全社会最大负荷,为整个效益评估提供数据基础。

  中国智能电网效益评估

  智能电网所带来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节能效益、减排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四个部分。

  对于经济效益评估是在响应指标体系下,根据现值计算公式归算到2010年的经济现值;节能减排效益主要是针对节约的标准煤和响应的减少的碳排放量,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减少;社会效益是智能电网技术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产生的利益,包括智能电网的发展对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对电力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促进作用等间接社会效益。

  从目前智能电网发展效益评估的研究成果和分析可见,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建设面广、周期长,其投资收益更多体现为长期收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在发输配用各个环节中,特高压交流输电和高压直流输电实现了跨区联网,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发电侧和用电侧综合效益的前提条件。

  笔者认为,倘若没有特高压输电等大容量的输电走廊,要实现智能电网在发电侧和用电侧的各种效益是不可能的。特高压输电和高压直流输电等大型输电工程的建设都是由电网公司投资兴建的,而由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效益的主要受益主体是发电公司和全体电力用户,这也充分体现了电网的公益性质和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地位,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推进智能电网建设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优化税收减免政策和投融资政策,提高电网公司实现跨区联网的积极性,使跨区联网得以早日实现。

  在政策方面,建议国家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节能优先”战略,并且将智能电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加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确保水电、核电、风电加快开发,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出台全面协调的激励政策和实施细则。

  三、开展国际合作,推动技术装备及相关标准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掌握国外智能电网发展情况,为我国企业的海外市场拓展提高咨询。

  四、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效开展全方位的沟通、主题传播活动,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的环境。

  五、推进电力价格改革,建立灵活高效的电价机制,理顺发展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共同推进的发展机制。

  六、加快推进智能电网标准制定,促进产业有序发展,掌握国际标准竞争中的主动权。

  总之,我国需要以发展智能电网为契机,大力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保障能力,为国家保障能源可持续供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和协调相关行业规划提供决策参考,为实现智能电网发展的目标提供可行路径和政策建议,构建我国电网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宏图。

原创文章,作者:智慧城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huichengshi.cn/xinwenzixun/wuliannews/89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智慧城市
上一篇 2013 年 7 月 14 日
下一篇 2013 年 7 月 14 日

相关推荐